您现在的位置: 面包树 > 面包树分布 > 正文 > 正文

聆听冬吴的声音,重温文字的美与道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9/18 11:58:14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907/v6shf69.html

好久没有听书了,今天突然特别想听《冬吴同学会》,于是就打开喜马拉雅APP随便点开了一集,当熟悉的声音传来,莫名的怀念。

我记得我第一次听梁冬和吴伯凡两位老师的节目是在8年前,当时我正怀着我家小宝,每天被各种孕期反应折磨得睡不了觉,每当我睡不着的时候,我就喜欢听冬吴的声音。

我记得当时的节目名称是《冬吴相对论》,后来改名为《冬吴同学会》。

我还能背出《冬吴相对论》开头的片花“商海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我是梁冬,大家好我是吴伯凡。照妖镜照不出的财经真相,翻斗云到不了的财富天地,一切尽在--两个男人孕育五年,梁冬、吴伯凡帮你坐着打通经济生活任督二脉......”

两位老师特别博学,给我很多启发。

我还能记得梁冬老师那魔性爽朗的笑声,还有他的那句:“心念一动,震动八方”。

我能记得吴伯凡老师那智慧沉稳的声音,无论什么话题,他都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仿佛这个世上就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倒他。

我有时忍不住想,小宝能被这两位大师“胎教”,真是有福气。

今天我点开的这一集是《文字的美与道》。

最吸引我的观点是,人,终生需要修炼的能力是写作能力。

写作是对人格的折射,节目中吴伯凡老师拿木心举例子,他说木心是那种很讲究,不苟且的人,即使在极端糟糕的条件下,也尽可能的讲究。

听到这里,我想到了木心的诗歌《从前慢》,简单质朴,描绘的都是从前的事物,但是却能引起我的强烈共鸣。那为什么木心能写出这样一首诗呢?于是我特意百度了一下,原来这都和木心过往的经历相关。

木心半生在外漂泊,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回故乡,《从前慢》这首小诗便是木心先生于年移居纽约期间所作。文学之于木心就是“散步散远了的乡愁”。

木心说过: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牺牲的。

一个人的文字干净与否与这个人的过往经历有关,但是更相关的是对文字的热爱与追求,我想也就是老吴说的木心的讲究吧。

写作和思考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工具。思考是网状的,铺开的,而写作是线性的,收敛的。

写作是将点状的、网状的、碎片化的思维进行线性表达。就好比在大脑里安装了一个写作的关卡,任何的天马行空,任何的无序杂乱,都需要经过写作的关卡进行洗练,然后一个一个站好队,排成一列,整齐输出。

这样的能力,需要大量阅读做支撑,用梁冬的话说,需要从小就练好阅读的童子功,训练自己通感领会的能力。但是是不是没有童年的铺垫,就不行了呢,并非如此。

文字的美在于极致地讲究,文字的道在于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

在寻找和创立风格感之前,要建立写作的逻辑性。

正如庞加莱所说,科学是事实累积起来的,但是事实堆积起来的不叫科学。正如房子是由砖块建造起来的,但砖块的堆积不一定等于房子。在这里可以加上,文章是由文字码起来的,但文字的堆积,不一定等于文章。

节目提到一本书,书名是《风格感觉》,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这本书我还没有看过,之后可以找来看看。

《冬吴同学会》已经停播2年了,我现在依旧会时不时点开听听,仿佛和老友聚会似的。我发现梁冬和吴伯凡老师就像是一座冰山,我竭尽全力也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冰山下面才是我无论如何都窥探不到的世界。

每次听冬吴,都能带给我新的收获。现在小宝已经上二年级了,希望有朝一日,她能主动去听听两位智者的声音。

孔子说智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无论这个世界的表象有多复杂,底层算法始终是不变的。

猴面包树,像不像两位智者

学习路上,与君共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ianbaoshua.com/mbsfb/130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面包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