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为免疫紊乱导致滑膜炎及侵袭性新生血管翳形成,晚期往往会引发软骨及骨的破坏,最终导致严重的关节畸形甚至残疾。
往期内容(点击即可查看):
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1
为什么类风湿会导致骨破坏?
破骨细胞的过度活化,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骨破坏机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常状态下的骨量维持,依靠破骨细胞(OC)与骨组织中的另一细胞——成骨细胞(OB)相互作用及平衡。而RA患者骨代谢的特点是骨吸收增强而骨形成不足,即破骨细胞作用强于成骨细胞,导致引发RA患者全身性骨丢失、骨破坏及骨质疏松等。
在破骨细胞增殖与分化过程中,有3种参与调控破骨细胞的关键因子:核因子κβ配体的受体活化剂(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以及骨保护素(OPG)。
(1)核因子κβ配体的受体活化剂(RANKL)
RANKL是一种细胞因子,为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成员。RANKL诱导破骨细胞分化必须通过其受体NF-KB受体活化因子(RANK)来实现。RANK是位于破骨细胞及其前体细胞表面的I型跨膜受体,从属于TNF受体超家族,与RANKL结合后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系统,通过转录因子启动特定基因表达,合成特异性蛋白质,使前体细胞分化为成熟破骨细胞。
(2)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M-CSF是被公认的直接参与OC分化的细胞因子,它是一种单通膜蛋白炎症因子,是巨噬细胞存活、增殖和分化的主要调节因子,对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的存活和增殖也是必需的。该因子与c-fms(络氨酸激酶超家族受体成员,是OC活化的关键信号之一)相互作用,能刺激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并诱导IL-6、IL-8及TNF-α的生成,上调OC前体细胞RANK的表达,导致机体出现炎症反应,引起局部骨破坏或骨质疏松等症状[3]。
(3)骨保护素(OPG)
OPG(骨保护素)属于TNF家族,是RANKL的可溶性“圈套”受体,可以阻止RANKL和RANK的结合,阻断促进OC的活化信号,从而抑制OC分化。RANKL与OPG的比值严格地控制了OC分化与骨吸收功能,若OPG降低,RANKL水平升高,则OC生成增多、活性增强,导致骨破坏发生。
类风湿导致的骨破坏会出现什么症状?
每个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畸形情况也不尽相同,以下几种关节畸形情况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梭形肿胀、尺侧偏斜、“鹅颈”畸形、钮扣花样畸形、掌指关节骨性膨大、仰趾畸形、外翻畸形、跖趾关节半脱位、弯曲呈锤状趾、足外翻畸形。
但是如果通过X光透视观察这些畸形的部位就可以发现,这些畸形的关节,往往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骨质破坏。我们通过本次的典型病例来具体了解一下。
典型病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双侧髋关节
这位阿姨是一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老病号,长年受病痛折磨,今年初,突然就发现走不动路了,走路的时候髋关节腹股沟处疼痛难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进展到无法行走,只能靠轮椅出行。在疫情稍有缓和后,就来到了我院就诊。
通过入院检查,发现双髋关节,腕关节,都已经有非常明显的骨质破坏,其中双侧髋关节的股骨头几乎完全“消失”,髋关节已经出现半脱位。
双侧腕关节多发骨质破坏
双侧髋关节结构严重破坏,股骨头“消失”
我们都知道,关节两侧的光滑的软骨,是保证其功能的重要结构,那阿姨这个关节成了这样,还可能有光滑的软骨吗。不难想象,阿姨每活动一次髋关节,承受的痛苦有多大。
经过会诊后,针对患者恢复下地行走的需求,拟对其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关节置换手术能够使用人工关节替代原有损毁结构,恢复功能,缓解疼痛症状。
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后
值得注意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由于身体基础条件差,骨质破坏较严重,置换手术后往往恢复过程也比其他患者更加长,因此,积极的康复锻炼是必要的保障。因此,我们团队也是在术后为其配备专业骨科康复师,以便对阿姨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加快她的康复进程,早日扔掉双拐。
往期内容(点击即可查看):
1.全髋关节置换专题——(动画演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怎么做?
2.全髋关节置换专题——关节置换术后第一关:静脉血栓的预防
3.全髋关节置换专题——关节置换手术的多模式镇痛方案简介
4.全髋关节置换专题——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
5.全髋关节置换专题——典型病例一: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
长按识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ianbaoshua.com/mbszp/6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