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面包树 > 面包树栽培 > 正文 > 正文

ldquo开国第一宴rdquo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3 16:59:52
白癜风的危害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326476.html

毛泽东思想学习

/////////////////////////////////

●“开国第一宴”

 国宴是最隆重、规格最高的正式宴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宴一定是山珍海味,饕餮大餐。本文作者吴德广曾在国务院礼宾司工作,他看过一个笔记本上汇集了新中国领导人对礼宾、礼仪的一些指示和谈话摘要。其中,毛泽东主席曾批评“开国第一宴”规格太高,大讲排场,吃掉的还没有扔掉的多。

  “开国第一宴”被毛泽东批评太浪费

  开国第一宴受批评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国宴是在年10月1日下午,当时来自社会各界代表和国外来宾余人,与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一起从天安门广场来到北京饭店,出席新中国成立后的“开国第一宴”。

  据说,开国第一宴举办时,考虑到嘉宾来自五湖四海,周恩来亲自确定:菜式以咸甜适中、南北皆宜的淮扬菜为主。当时,北京饭店厨房人手不够,还特意征调了京城著名的淮扬饭庄如“玉华台”的一些淮扬菜名厨。此后,国宴菜从淮阳菜风格,历经几代人,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堂菜”。“开国第一宴”菜单如下:燕菜汤,热菜是:红烧鱼翅、烧四宝、干焖大虾、烧鸡块、鲜蘑菜心、红扒鸭、红烧鲤鱼、红烧狮子头。

  后来,我有幸看到了存于礼宾司的一个笔记本,本子里汇集了新中国领导人对礼宾、礼仪的一些指示和谈话摘要。毛泽东对宴会的指示尤为深刻。他认为宴会规格太高,曾经批评说:接待宴会,大讲排场,吃掉的还没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金钱和物资。千篇一律都上燕窝鱼翅那些名贵的菜,花钱很多,又不实惠。有些外国人根本不吃这些东西。我们请外国人,有“四菜一汤”就可以了。

  从此以后,国宴热菜减少了,“四菜一汤”的标准便确立了下来并沿用至今。其实到江泽民任国家主席时,国宴的标准已经开始尝试“三菜一汤”、“两菜一汤”。不管哪个国家元首来访举行国宴,菜单都是严格按照“四菜一汤”的标准。不过,“四菜一汤”并不包含冷盘、点心,冷盘标准不大一样,有时有一个大拼盘,有时有七八个小碟之多。

  由于礼宾官对来访国宾了解不细致,不太符合国宾胃口的菜单偶尔也有发生。年9月,萨摩亚国家元首访华。当晚宴席的菜肴,以“汤”多些,吃的是“味”。但对于萨摩亚人来讲,就不够实惠了。他们平时的食品多以面包果、芋头等薯类为主,淀粉含量大,胃口也大,几小碗汤汤水水吃下去,过不了个把小时便饥肠辘辘了。

  晚上10点,元首副官来到接待室,说他们晚饭没吃饱,可否给他们弄点芋头、啤酒。宾馆服务人员搬来了一箱啤酒,但临时找不到芋头,外宾只好拿些面包、香肠充饥。元首一行去南方访问时,每顿饭都加了煮芋头、烤芋头等点心,贵宾们非常满意。

  大寨村的国宴

  国宴包括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为国家的庆典,国家主席或国务院总理为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访问而举行的正式宴会。地点通常选择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地举行。年前则在北京饭店、中南海勤政殿等地举行。但是,年的一次国宴的举办地却在距京千里的山西省大寨村。

  原来,当时正逢中国经历自然灾害,国家经济生活遭遇困难。第一批外国国宾——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科列加一行访华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些要求,周恩来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而是安排第二天陪同科列加一行参观大寨,并在大寨村用餐。

  年5月21日,接到通知的太原方面专门组织厨师、服务员,提前带上原料、饮料、餐具、酒具来到大寨准备。不料,周恩来一下飞机就交代,他陪阿尔巴尼亚同志是来接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教育的,要给客人准备可口实惠的大寨饭,不要铺张浪费。于是太原来的人、拉的东西,没有下车便撤走了。

  大寨人在食堂为一行人准备了玉米面窝头、小米稀饭、羊肉饺子和油糕,还有四菜一汤。席间,外宾30余人和中方陪同人员喝着大寨高粱白,吃着土豆丝、腌咸菜,谈笑风生,和谐而轻松。周恩来以“大寨精神”为话题,介绍了我们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辉历程。席间,客人不时赞扬大寨的饭菜新奇、可口、好吃,称道大寨“粗茶淡饭”的宴会。

  这次“大寨国宴”成为新中国国宴史上最特别的一次。年5月,我作为礼宾司人员随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访问大寨,外宾仍然对大寨主人“粗茶淡饭”接待大加赞赏。

  改革国宴礼仪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注重礼尚往来。国宴礼仪尤为重要。例如,宾主入席时取消奏两国国歌;宾主双方在席间不发表正式讲话,或致辞、祝酒;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演奏席间乐,曲目单包括来访国著名乐曲;宴会期间或宴会后安排歌舞、文艺节目助兴;镶嵌国徽的菜单和曲目单由中方礼宾官事先安排精心制作,让客人赏心悦目。

  我记得20世纪60年代,我国欢迎来访国宾的宴会通常设宴席50多桌,除邀请来访国宾一行出席外,还邀请外国驻华使节夫妇,外交团占宴席20多桌,加上中方陪客,济济一堂。当时,在通常情况下,宴席上冷菜6种,热菜4道,每位客人面前摆大中小杯3个,酒类主要是茅台以及其他名牌葡萄酒等,杯子斟得满满的,还摆放橘子水、矿泉水等。每次宴席,宾主双方都发表讲话,讲话稿译成英、法、俄3种文字。

  参照多数国家的做法,国宴作了改革,欢迎国宾的宴会不再邀请外交团出席,宴席规模几乎减少了一半。年2月28日,外交部递交了《关于改进接待国宾的礼仪安排的几点建议》:国宴上取消外交团祝酒和敬酒,拟同外交团协商后免去排队敬酒,我领导人也不去各使节桌上敬酒。

  不过,“文革”十年中,各行各业都受到冲击,国宴的改革速度也相对放缓。直至年9月,新的改革方案才正式实施,规定: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访华,中方不再通知各国驻华使节参加迎送;为来访国举行的国宴,只邀请来访国驻华使节和使馆部分外交人员出席。年后,增加邀请来访国周边友好国家驻华使节出席,这种邀请通常由来访国确定。这样一来,大大节约了宴会时间,也减少了中方领导人喝酒的负担。随后又有几次调整,国宴的规模缩小到现在的规格。目前的国宴通常为7到8桌,如国宾随行人员少,宾主出席者不超过50人,宴席则安排长条桌或马蹄形桌。这种安排在国外屡见不鲜。宴席的减少来自对邀请对象的严格控制,今天的国宴通常只邀请国宾随行人员30至50人出席。同时邀请来访国驻华使节以及少数主要外交官。此项改革既符合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外交实践,又切实做到了不讲排场,节约外事财政开支。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毛泽东赞赏和提倡大寨精神,不光要发展农业还有更深的战略考虑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指出:“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人民顶住外来的种种压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等共产党员,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向‘七沟八梁一面坡’的贫瘠土地开战,连年战胜自然灾害,使生产获得很大发展。全国上下掀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前期,是一个艰辛探索和积极进取的年代,是一个艰苦奋斗和意气风发的年代。带有那个时代特色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面貌,铭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册上,弥足珍贵,永远不会过时。”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一个山村。从年底到年,大寨响应“组织起来”的号召,走过了(农业合作社)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道路,依靠集体的力量做到粮食生产自给有余。年,在全国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下,大寨成为一个生产大队,隶属于大寨公社。大寨大队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是一位既有政治头脑、又有组织能力、而且能够严以律己的领头人。

年,《山西日报》发表《大寨年年有个新套套》通讯,介绍了大寨的先进事迹。年2月,山西省委向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发出了“学习模范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号召,《山西日报》、省广播电台等新闻机构也加大了对大寨的宣传力度。陈永贵的事迹开始在山西各地引起轰动。此后,山西的媒体一直跟踪报道。其中,年夏大寨大队在遭受特大洪灾后,坚持“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大灾之年夺得大丰收,更是被称为“创造了一个奇迹”。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大寨之路》,向全国广泛宣传了大寨群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事迹,并配发《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榜样》的社论,号召全国“每一个地方,不论是山区还是平原,都要很好地学习大寨的经验”。

毛泽东赞赏和提倡大寨精神,不光要发展农业还有更深的战略考虑

◆年3月,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陈永贵。

年3月29日,毛泽东外出调研期间在邯郸听取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关于农村工作的汇报。据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5》(下简称《年谱5》)记载,“陶鲁笳也汇报了一些问题。当汇报到自留地减少了时,毛泽东指出:自留地不能太少了。当汇报到灾后农民互助建房时,毛泽东说:农民要合作修房,最好改为砖房,土房顶不住水……陶鲁笳提出干部是否可以实行选举制,能官能民,能上能下,先从公社这一级做起。毛泽东说:公社干部应该选举,为什么不能选举呀,脱产干部也是选举的呀。汇报中陶鲁笳向毛泽东介绍了陈永贵的情况,毛泽东表示要看看陈永贵的材料。”(《年谱5》第~页)

据陶鲁笳的回忆,他向毛泽东汇报了陈永贵带领大寨大队创造奇迹的几个重点方面。比如,陈永贵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带领群众苦干实干,深受群众爱戴。大寨党支部有这样一个口号:“参加生产,领导生产。”毛泽东听了大加赞赏,说:“很好嘛!像打仗一样,纸上谈兵不行;你不参加打仗,怎么指挥战争呢?”

毛泽东的赞赏不但来自于他认为农村基层领头人首先必须带头干活外,还来自于他对所有干部都应该参加体力劳动的一贯重视。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这个观点曾有这样的解释:“干部参加劳动,就不会变懒,就能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去工作和斗争,与群众的关系就会更密切,对生产的领导就会更具体,实现领导与技术的结合,促进生产的迅速发展。干部有了劳动的习惯,就不会去贪污、浪费、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

毛泽东赞赏和提倡大寨精神,不光要发展农业还有更深的战略考虑

◆陶鲁笳担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时与陈永贵(右)在一起。

另外一个受到毛泽东赞赏的是陈永贵的领导能力。陈永贵能够把“自力更生”的精神和生产上的科学态度有机地结合起来。陶鲁笳说:“年8月初,大寨遭受特大洪灾时,陈永贵正在县里参加人代会。他知道后,立即绕山路回到村里,把全村动员起来,不分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夜以继日,战天斗地,果真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结果,除了少量完全被冲垮了的梯田绝收外,粮食亩产获得了多斤的高产纪录。接着,他们研究了洪水为害的规律,修订第二个十年造地规划,建设抗御旱涝能力更强的稳产高产的新梯田。他们以白天治坡、夜里治窝的惊人毅力,建起了焕然改观的新大寨,仅仅半年多时间,半数社员就欢欣鼓舞地搬进了新居。这真是个奇迹!”陶鲁笳还向毛泽东汇报说,在抗洪斗争中,陈永贵总结出“自力更生十大好处”,硬是不要国家一分钱,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发展生产。陶鲁笳还告诉毛泽东,陈永贵这个人,群众说他很有才干,他领导群众搞集体生产,年年有新套套。他的新套套,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和群众一起劳动的实践中琢磨出来的,所以很有效。

毛泽东的这两点赞赏,应该说着眼的还不只是大寨,而是全国。简言之就是:作为共产党的干部要始终密切联系群众、要以身作则;作为一个集体要有自力更生的精神,要有所作为。如果再从全国一盘棋看,发展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为的是能够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国家更为急需的工业和国防建设上去。毛泽东在后来提到大寨的时候,都体现了他的这些考虑。

毛泽东问陶鲁笳,陈永贵的名字是哪几个字?他识不识字?陶鲁笳当即在纸上写了“陈永贵”3个字给毛泽东看,并对他说,陈永贵42岁扫盲,今年50岁,现在能读报,还懂得什么叫“逻辑”。毛泽东听了十分感慨:“陈永贵识字不多,做的事情可不少呀!”说完这些,毛泽东问陶鲁笳,你们有他的材料没有?《人民日报》那篇文章(指新华社通讯《大寨之路》及《人民日报》社论)我没有看。陶鲁笳让秘书把那天的《人民日报》找来,连同准备汇报的有关陈永贵和大寨的材料一并交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此次外出调研是3月27日从北京出发,途经邯郸、武汉、长沙、南昌、上海、南京等地,一直到5月13日回到北京。5月10日,毛泽东在南京听取国家计委领导小组汇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时,说:“要注意种好十六亿亩,在此基础上建设四亿多亩稳产高产农田,实行点面结合,这很对。要自立更生,要像大寨那样。”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到大寨。5月12日下午,毛泽东在停靠济南的专列上继续听取国家计划委员会领导小组汇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当汇报到工业、农业问题时,毛泽东说:“工业上要从外国引进一些尖端技术。至于农业,我们要靠陈家庄(山东曲阜的一个农业生产集体典型——引者注)和大寨。”这是毛泽东第二次提到大寨。在这次提到大寨时,毛泽东还说:“干部不参加劳动,永远四不清,懒、馋、占、贪,都由懒而来。”(《年谱5》第~页)

毛泽东赞赏和提倡大寨精神,不光要发展农业还有更深的战略考虑

◆年,陶鲁笳(中)、陈永贵(右)在大寨虎头山植树。

后来毛泽东又多次提到大寨。年10月1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是听取李富春汇报计划工作革命问题和年计划安排问题。当汇报到第三个五年计划集中建设三线,农业投资可能要减少,增加工业交通的投资时,毛泽东说:是要这样。农业主要是靠大寨精神,靠群众办事。(《年谱5》第页)年1月27日,毛泽东批转了李富春的一份关于计划工作的报告。该报告说,经过会议讨论,共同商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十五年远景规划的重点,是准备战争,依靠第一、二线,努力建设第三线。农业,第一是靠大寨精神,抓见效快的,第二是抓三线的农业。(《年谱5》第页)年6月16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杭州听取余秋里关于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汇报和谷牧关于三线建设的汇报时,毛泽东说,“农业要搞大寨精神,农业靠学大寨。”(《年谱5》页)

毛泽东在年3月29日听了陶鲁笳关于大寨的汇报后,在途中给周恩来打电话,请他注意一下陈永贵和大寨的经验材料。《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中卷》记载:(年)4、5月间,廖鲁言(时任农业部长——引者注)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带领三名助手到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着重调查大寨自力更生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具体办法、措施和物质技术条件等方面的材料。五月二十五日,廖向中共中央报送《大寨大队调查报告》。报告认为,大寨是自力更生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典型,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毛泽东赞赏和提倡大寨精神,不光要发展农业还有更深的战略考虑

◆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宴请农业战线模范陈永贵、邢燕子。

年12月21日至22日,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肯定大寨“是一个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自力更生进行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还把大寨的经验概括为:“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这样,农业学大寨运动正式在全国农村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是从年12月21日至年1月4日举行的。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71岁生日。毛泽东邀请了参加会议的农民代表陈永贵、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带头人邢燕子、董加耕,大庆“铁人”王进喜等人,还有几位中央和地方的领导干部参加自己的生日宴会。

毛泽东赞赏和提倡大寨精神,不光要发展农业还有更深的战略考虑

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陈永贵的孙女陈春梅写的《我的爷爷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务院副总理》。书中写到了陈永贵参加那次毛泽东生日宴会时的情形:“毛泽东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永贵好啊’。宴会开始后,毛泽东举杯风趣地说:‘今天不是祝寿,而是我用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这里有工人、农民、科学家、解放军,不光吃饭,还要谈谈话嘛!’席间,毛泽东见爷爷很少动筷子,就热情地说:‘永贵,吃菜,吃菜嘛!’随手为他夹了一筷子,招呼道:‘这个菜好,吃这个……永贵同志别客气!’毛泽东知道爷爷已50岁,于是风趣地说:‘五十知天命喽!搞出一个大寨很好。’”陈春梅在书中还写到了年劳动节晚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拉着陈永贵的手说:“永贵好!永贵好!”

来源:党史博采

●毛泽东在香山,关心农事,慰问安置群众和建筑工人

毛泽东在香山的日子,正值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胜利进军、新中国即将诞生的重要时刻。酝酿建国过程中的各种大事,是毛泽东在双清别墅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他每天忙着开会研究工作,经常批写文件。在这样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毛泽东仍然时时牵挂着老百姓的冷暖疾苦。

刚住进双清别墅不久,毛泽东想了解党中央到香山后群众的反映和困难,就派工作人员请当时香山所在的北平十七区工作组组长杨华汇报情况。杨华一到双清别墅,毛泽东就微笑着把他让进客厅。毛泽东问:“我们到这儿来,给你们增加了不少麻烦,附近群众都搬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是不是都安置好了?有什么困难?对我们有什么意见?你能说说吗?”

杨华回答:“搬迁的人不太多,我们都进行了安排,给大人发了粮食,小孩还发了奶粉,目前看没有什么意见。”接着杨华把安置的具体情况做了详细介绍。

毛泽东高兴地点点头:“噢,都安置好了,那很好。希望你们听到什么意见,及时给我们反映,打电话也行,找我也行,找我的秘书也行。”

毛泽东在香山,关心农事,慰问安置群众和建筑工人

毛泽东在香山的日子里,他要指挥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他要酝酿建国大业,但他仍然时时牵挂着老百姓的冷暖疾苦

为了解更多情况,毛泽东经常在驻地周边找老百姓聊天谈心。一天,毛泽东带着卫士阎长林、张保金来到香山脚下一户农民家里调查。他们走进这户农民院子里时,看见一位40多岁的妇女,身边有两个小孩。毛泽东亲切地询问了她家的生活、经济收入等情况,还征求她对政府、军队有什么意见,部队战士有无违犯群众纪律的现象等。妇女一一做了回答,但她始终不知道问话的人是谁。直到后来经旁人提醒,才知道是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惊愕之余激动不已。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经常趁休息散步时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ianbaoshua.com/mbszp/5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面包树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