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发
拂晓战友汇(ID:fxhj)
作者
宁屯业
▲宁屯业,男,陕西省乾县人,年10月出生,年12月入伍,7年5月入党。历任步兵连战士,营部卫生员、书记,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连队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负责人,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团政治处宣传股长,团政治处副主任(以副顶正)、主任,师政治部宣传科长,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上校军衔。
根据部队年度训练计划,年下半年,团组织部队到宁夏青铜峡驻训。我团在天水驻防期间,每年下半年的战术训练或演习,不是去甘肃景泰的一条山,就是去宁夏的青铜峡。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部队驻训出发前,团营连三级都要派设营人员,提前出发,到驻训地去打前站,为部队到达驻训地做准备工作,保证部队到达之后,有房住,有饭吃、通信畅通。这次设营,营里让我负责,带设营人员,随团设营先遣队一起出发,乘火车先期到达驻训地宁夏青铜峡。(一)
到达青铜峡以后,根据团驻训的总体部署,九连和营部住一个村庄,离演习场地最近。这次驻训,主要是进行年度军事演习,九连担任的演练任务重,排练的次数多,所以安排在离演练场最近的一个村庄。三机连军马与营首长的马匹在一起饲养,所以,把三机连安排在离营部较近的抽水站。七连、八连、三炮连分别住在距离营部较远的地方。三个连队,一个连队住一个村庄。当时,按照团里规定,每个连队设营去3个人,营部我带通信员许富德只有两人,既要协调全营的设营工作,又要负责营部自身的设营任务,确保全营部队到驻训地后,对上对下电话畅通,干部战士有房子住,有饭吃。在营部和九连同住的那个村庄,首先有一个人进入了我的视野。他大约六十多岁,身体硬朗,眉目清瘦,留一副山羊胡子,戴一顶回族小白帽,从他的面目长相和衣着打扮上看,不需要更多的介绍,我就能猜出几分。他是一个标标准准、地地道道的回族穆斯林。我第一次与他接触,他就自报家门。告诉我他是回民支队的老战士,并拿出证书、证章给我看,证明他的身份,只怕我不相信他似的。我俩坐在他家的小方桌旁,他给我泡了回民接待客人的盖碗茶,并主动介绍村上的情况。虽说我俩是首次见面,年龄悬殊,但话却很投机。他问我看过没看过《回民支队》电影?说他曾经给马本斋(电影《回民支队》主人公)当过通信员,现在是村上的阿訇。我对他第一印象非常好。他给我说,他家可以腾出两间房子,给部队住。我想,这样正好,把营长、教导员和营部通信班安排在他们家中。营长、教导员同住一间,通信班住一间。从他家出来,他带我来到他的干女儿家。他干女儿家,只能腾出一间房子,我把副营长、管理员,安排在这里住。后来,阿訇又带我看了两家房子,我分别把报话班和卫生所安排了进去。营部军马因与三机连合养,所以,我让两个驭手与三机连驭手班住在一起。这样既方便军马饲养,又利于军马训练和管理。
把营部炊事班放在哪里?我心里没底。于是,就跑到九连,与司务长李佐宏商量。李佐宏人很实在,和我是同年兵。我俩曾多次打交道,对他我是很相信的。他看我来到他们连,知道一定有事情。便放下手中的活儿,问我有什么事?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并请他和我一起,帮忙给营部看灶房。听了我的请求,李佐宏有了一套完整的想法。他说:营部人员不多,最好能找一个现成锅灶用。稍微收拾一下,先做咱们设营的人员灶房,然后等大部队来了以后,再移交给营部做饭。李佐宏的想法,我感到很有道理。然而,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现成的锅灶呢?由于新来乍到,对村上的情况不熟悉,我俩只能去找阿訇。我带着李佐宏来到阿訇家,给他汇报了我俩的想法。阿訇想了好半天,最后才给我们推荐了村上的一户人家。他让我俩去找这户人家,我让他带我俩去找。俗话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从他言谈举止中,我视乎听出了他多少有些难言之隐。他说,让他带我俩去找这户人家不太合适。与其是这样,还不如你俩直接去找的好。听了阿訇的话,我俩再没有过多的去难为他。按照他所指这户人家的方位,我俩直接登门拜访。这户人家,刚从陕西定边搬过来。据说,他的女人不好说话。来村上还没有住几年,就和村上好几户人家不说话。同时,他家是女人当家,女人说了算。来到这家,我俩首先啥事没提,先和他两口子拉家常。他俩口一听我和他都是陕西乡党,非常热情。不等我俩把话说完,两口子就迫不及待的问我俩到他家里来有啥事?李佐宏抢先一步说:我们部队来这儿驻训,听说你家有个现成锅灶,平时没有用,我们想用它给部队做饭。这家男主人接过话茬说:我家是有一个锅灶,但是不大,不知道部队能不能用上?他一边说,一边就把我俩带到有锅灶的那间屋子里去。李佐宏一看,觉得可用。随机就说,营部没有多少人,这个灶我看能用。只要能用上,那就好。那你们就用吧!这家男主人说。
营部锅灶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定了下来。然而,在这里做饭,炊事员住哪里呢?我只好把话题引到炊事员住宿上。这户人家非常痛快,两口子当即表示,他们再腾出一间房子,让炊事员住。就这样,三下五除二,我俩把营部锅灶和炊事员的住宿问题全部解决了。这家女人,人很麻利,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所以临走时,我给这家男主人说:“有件事情,还得麻烦你,不知说出来,方便不方便?这家男主人说,咱俩是乡党,有啥事你尽管说。我说:我们设营来,人生地不熟,部队马上就要到了,号房子,垒锅灶,人手少,事情多,顾不上做饭,能不能让你家女人用这个锅灶给我们做几天饭?我这么一说,李佐宏马上补充道::我们是部队,是不会亏待你家的。这家男主人满脸堆笑,一个劲的说::没事,没事,这是个甚事。在他们家,男主人与我俩商量事情,女主人始终一言未发。当我说请她给部队做饭时,她只是莞尔一笑,轻言轻语的说:就怕她做的饭,不和我们口味。这时,我对阿訇说这家是女人当家,女人说了算,多少还产生了些质疑。接着我回答道:不要紧,当兵人口粗,啥都能吃。李佐宏接过我的话茬进一步补充道:我们都是农村来的,啥都能吃得惯。说到这里,四人相视而笑。
正在这时,三机连司务长王景民来了。一见面,他就叫苦连天。说驻训地,缺水少电,设营人员没地方做饭。我说:吃饭不要紧。营部和九连就在这里做饭,你们连离这儿也不远,如果愿意,你们也过来吃吧!王景民没客气,吃饭的时候,带着他们连的设营人员,准时过来吃饭。可是,只吃了一顿,又不来了。隔了几顿,又来了。
王景民和我是同班同学加战友,我在他跟前说话,向来不客气。我说:咱们设营人员既然在一块吃饭,那就好好吃,不要今天来,明天不来的,这样以后咋算账?咱们提前说好,不管吃几天,吃几次,最后算账均摊。我们不能亏那个连队,更不能亏人家老乡。俗话说,马啃脖子工换工。营部灶房,九连司务长帮了大忙,营部事情安顿好了以后,我去了九连,能帮多少忙不要紧,到那里去看看,也是对人家的报答。九连设营去了3个人,比营部只多了1个人。我来到他们连,司务长李佐宏带着另外两个设营人员,刚把连队的锅灶盘好,正在垒烟囱。司务长当匠人,两个战士当小工。我到了以后,也插不上手,只好站在一旁当观察员。垒着垒着,烟囱都快垒好了。这时,我感到烟囱有些倾斜,还不等我开口,李佐宏还没有从架子上下来,“噗通”一声,烟囱瞬间就倒在了地上,土坯横七竖八甩了一地。大家又好气又好笑。忙活了半天,就这样前功尽弃。司务长李佐宏让两个战士清理现场,我和他盘着双腿,席地坐在松软的沙地上。考虑大家已经忙活了一天,都累了。同时又考虑,重新垒烟囱,还需要新土坯。所以当天下午,提前收工。晚饭让房东加了几个菜,犒劳大家。俗话说,饥肠饭好吃。那一天晚上,也可能大家都饿了,所以感到饭很香。年轻人就是这样,不管有多累,只要吃上一顿好饭,睡上一宿好觉,他们马上又来劲了。第二天上午,九连继续垒烟囱。营部没有啥事,我又去了九连。垒烟囱他们已经有了经验,没用多长时间,很快就把烟囱垒好了。这时,司务长李佐宏让两个战士收拾现场,我和他到村子北面不远处的河渠里去洗澡。青铜峡七八月的天气,上午11点以后,太阳底下燥热烤人,但背阴处,却依然很凉。我俩拿着毛巾,直奔渠岸,准备下河去洗澡。可是上了渠岸一看,河渠里的水却很浑浊,游泳还行,洗澡有些勉强。这条河渠的对面,有个水塘,洗澡肯定没有问题。然而,要去水塘那边,并非易事,只能绕道通过。我俩站立的地方,离桥头还远。要抄近路,只能游泳过河。这条渠道,是引黄灌溉渠,水流湍急,渠道两侧用混凝土岑贴。下水容易,上岸却就困难了。李佐宏也会游泳,我俩不谋而合,决定游过河去。当时,我把李佐宏的毛巾与我毛巾栓在一起,绑在我的腰间。把我带的肥皂,插在毛巾里面,下河游了过去。上岸后,毛巾还在腰间系着,可是,肥皂早已不翼而飞,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掉到河里去了。(二)部队到驻训地以后,我把营里的宿营情况向营长王炳军作了汇报,他很满意。然而,这次设营,也有他不乐意的地方。他嫌我安排住宿时,把我和副营长程行兵、管理员孙世亭安排住一家,没有与他和教导员张建民住一起。其实,在部队未到之前,把我安排住在哪里,我一直拿不定主意。和营长教导员住在一起,一间房子住3人,和副营长管理员住在一起,还是一间房子住3人。营长教导员是营里的主官,应该住的稍微宽敞一点才好。出于这种考虑,在号房子的时候,我把营长教导员安排住一家,把我和副营长、管理员安排住一起。部队到了以后,管理员让我和副营长、还有他住在一起,正合我期初的意图。军医任广才感到这样不太合适,让我和营长教导员住在一起能更合适一些。当时,我左右为难。这时,管理员说,你就住在我这边,有啥事,我给营长说。营长到了以后,一看他所住房间的大炕上,只有他和教导员的铺盖,他问我住在什么地方?我回答以后。他很不高兴的说,你还不愿意和我在住一块,把你住的老远老远,怕我把你吃了不成。一听这话,我感到坏了。急忙解释道,你和教导员住一屋,房子大一点,能畅快一些。不等我把话说完,营长就说:出了门了,那有那么多瞎讲究。你赶快给我搬过来。等了一会儿,他又接着说:我仨住一起,有事好商量、好通知。我一看营长不高兴,就赶紧改正。我让通信班把我的铺盖从阿訇的干女儿家搬到了阿訇家,和营长教导员住在了一起。有一天,营长问我,你看阿訇这个人怎么样?不等我回答,他就说道:这个人不咋的。爱占小便宜,手脚不干净。他说,有一天,他发现阿訇拿着部队的小铁锹。他让我给通信班长说,让他们好好查一下,看营部的小铁锹够不够数?后来他还说,如果可能的话,营部最好从阿訇家里搬出去住。营长真给我出了一道难题,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过了不长时间,他的家属来了,我给他重新安排了一个住处,把他从阿訇家搬了出去。部队从宁夏青铜峡移防甘肃天水,营长家属还没有调过去。因此,部队移防多年,家属孑然一人继续在吴忠上班,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青铜峡离吴忠一步之遥。部队到这里驻训,每逢星期天,营长家属就带着两个孩子到驻训地来看他。为方便生活,让他们一家人团聚,我在村子里重新给他找了房子,让他们一家人住了进去。平时营长住在那里,星期天家属小孩来了,他们一家人一起生活。(三)驻训期间,正值回族一年一度的斋月和开斋节。我们住在村子里,住在回民家中,亲历了青铜峡地区回族穆斯林开斋节和斋月的全过程。据资料记载,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费图尔”的意译,是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之一。我国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的穆斯林称其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斋戒”的意思)。宁夏有的回族穆斯林则称其为“大尔德”;甘肃、青海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回族穆斯林称其为“过年”。驻训地青铜峡地区的回族穆斯林把它叫做开斋节。伊斯兰教有其本身的历法,它和我国农历有些相近,都是以月球环绕地球的运行来计算,既称伊斯兰历,也称回历或阴历。但它又与我国农历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农历每三年一个闰月。伊斯兰历却把每年的第九个月称为“莱麦丹”,它是教徒守斋的月份,每三年向前提一个月。伊斯兰历九月一日至十月一日为斋月,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因为每三年向前提一个月,所以开斋节有时在冬天,有时在夏天。参加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天亮)前,要吃饱喝足。如果有人起得晚了,来不及吃喝,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天亮)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无论是在炎热的暑夏,还是在严寒的冬季,不管是口干舌燥,还是饥肠辘辘,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准吃一点东西,也不许喝一口水。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斋戒期满,就是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开斋节。这一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节日当天,人们在居住区域内,挨门串户地互致节日问候(俗称“拜节”),家家户户炸制“油香”和“馓子”食品,宰杀牛羊用来招待宾客亲朋,并互相馈赠。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颗枣之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就有爱吃红枣的习惯,所以一直流传。开斋节一般为期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家家户户都早早起来,打扫室内室外、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穆斯林要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要换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孩子也要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节日前,要把清真寺修葺一新,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悬挂“庆祝开斋节”的横幅和彩灯。早晨八点以后,穆斯林们携带小毯子或小拜毡,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进行礼拜。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穆斯林过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择一处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作为会场。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天房方向叩拜,完成天命拜功。我团驻训地地处农村,由于当时教堂不多,加之“文革”多年,群众信教意识淡化,所以开斋节和斋月活动不多,也很简单。
每天早上天亮之前,只见房东阿訇手拿梆子,走街串户敲打,他边敲打边吆喝,“开斋了,开斋了……!”。人们听到梆子声和吆喝声以后,就赶忙起来。洗漱之后,便开始吃封斋饭。封斋饭,必须在天亮之前吃完。晚上日落以后,房东阿訇又提着梆子,走街串户喊开斋。这时,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才开始吃晚餐。封斋期间穆斯林每天吃两顿饭,两次都不得见太阳。随着社会发展,现在有些地方斋月还稍微人性化了一些。斋月期间,老弱病残、孕妇、喂奶的妇女、幼儿以及在日出之前已经踏上旅途的人,都可以不用守斋,妇女在月经期间也可以不守斋。青铜峡地区回族,除固守传统、遵循教规、不吃猪肉外,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民差别不大。他们喜爱喝茶,讲究把茶盛在盖碗里喝,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盖碗茶”。讲究一点的,他们一般喝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锅锅茶等,也有给盖碗里放红糖喝的,以代替盖碗茶。青铜峡地区回族服装,除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外,其他方面与汉族大体相近。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女一般戴“盖头”,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青年妇女一般戴绿色的,盖头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妇女一般戴白色的,盖头较长,直披到腰际。(四)大部队到了以后,看地形,挖工事随即展开。一天下午天快黑了,营长突然叫我跟他一起上阵地,说他第二天上午,要到团里去开会,让我先把营里要挖工事的阵地提前认一下,第二天上午,区分到各连。让他们去挖。第二天,我早早就上了阵地,给各连去区分任务。可是,营长开会回来以后,却把我狠狠的批了一通。说我把山头搞错了,全营忙活了一上午,给一营把工事挖了。我当即回答,根本不可能。营长一听,就带我上阵地,现场去核实。我俩在阵地上扯了半天,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一场阵雨,倾天而下,中断了我俩的争执,解除了我俩的尴尬。那一天,阵地上空云朵并不是很多,但突然却下起了大雨。远处,太阳从云缝里一股一股射向大地,近处,阵地上却大雨茫茫。正在阵地上修筑工事的官兵,争先恐后跑到附近帐篷里去避雨。在一顶帐篷前,我正准备进去。低头向里一看,营长正好在里面。我佯装没有看见他,跑到另外一顶帐篷里去了。不一会,天晴了,雨住了。营长又喊我和他一块上阵地去。一路上,他唠唠叨叨,继续着雨前的话题。他一会说,司令部把咱们营错挖的那些山头,已经划归到咱们营了。一会儿又说:不是你平时给作训股帮忙抄这抄那,今天这些工事就白挖了。他接着又说,今天如果不是作训股在会上主动唱明,我还真不好意思给人家提这个要求!最后他还说:你要吸取教训,以后工作再不要出差错、出纰漏了。营长一路拐弯抹角说个没完没了,我始终没有接他的话茬,跟着他一直向前。不知不觉,我俩已经来到了前沿。师炮团85加农炮,已经从我们防御阵地的山脚下一字摆开。他们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带,茫茫戈壁沙漠,一眼看不到尽头。过去,我以为步兵打仗在最前面布防。可是没有想到,炮兵老大哥怎么还把炮摆的比我们更靠前。他们真可谓前沿的前沿,一线的一线。85加是直瞄火器,主要对付的是装甲目标或坚固工事。所以,才把他们布防在前沿,隐蔽在一线。过去在电影里、在资料片中,我们看到的曲射火器,诸如迫击炮、榴弹炮、火箭炮等,他们的阵地一般都布防在步兵后面的山坳里,打击敌前沿阵地或后方目标。这次部队驻训,是例行年度军事课目演习,主要是在预设阵地上打坦克。所以,他们成了主角,摆到了最前沿。为搞好演习,军坦克团,即后来的61师装甲团,配合步兵分队进行训练。他们按照训练内容,把坦克开在戈壁沙漠滩上的预设战场,步兵拿着炸药包等自制的反坦克器材,埋伏在交通壕、三角锥、上坡或转弯等地方,利用这些地形地物,等待坦克减速通过时,把它炸掉。当时,装甲团装备的是T3、T59坦克,就是这样的三流装备,在戈壁沙漠滩上,速度都非常快,步兵根本追不上它。所以,没有办法接近,更没有机会炸掉。即就是这样,训练一天下来,步兵分队的战士,个个浑身是土,遇到天热出汗,人人满脸是泥,非常辛苦。那个时候,部队训练、演习的假想敌是苏(联)军。当时,苏军已经装备了T62、T72坦克。老掉牙的T3、T59坦克,步兵都追不上,没有办法对付,T62、T72坦克与之相比,速度更快,对付它们就更难了。为体现训练效果,步兵分队只有求助于装甲部队的“配合”,让他们在训练中,尽量把坦克开得慢一点,好让自制的炸药包等反坦克器材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这样的训练和演习,年年搞,经常搞,你说有意思没意思?它如同小儿过家家,玩游戏一般。难怪有的干部战士调侃道,部队演习如演戏。由于当时部队的装备太落后,训练演习只能如此。只能研究在非对称情况下,用自制的反坦克器材消灭敌人的装备精良的坦克,用劣势装备对付敌人的优势装备。后来,正式演习还没有开始,我就离开了三营,调到团政治处组织股去了。(五)政治处住在营部附近社办企业的院子里,与三机连、营部和九连所住村庄形成三角形,各自相距不远。当时,组织股住一间大房子,里面摆着四张床。房子两头靠墙处各放一张,上有铺盖,撑着蚊帐。房子中央有两张床并放一起,一张上有铺盖,撑着蚊帐,一张还空着。我到组织股以后,房间里一个人都没有。当时我猜想,这张空着的床,肯定是为我准备的。正在这时,黄新元从外面回来了。他一看我来了,非常热情,动手准备帮我铺铺。送我来的营部通信员,个个都很机灵,那能轮得上他?他们帮我铺好铺盖,撑起蚊帐以后,就回营部去了。我在组织股没有住几天,股长王润生就把我带到四连蹲点去了。工作组由团钱振贵副政委带队,股长王润生、宣传股干事张振华和我参加。到四连,我和张振华在王股长的带领下,调查总结四连指导员崔汉玉(年入伍,江苏启东人)做好连队思想政治工作、当好连队指导员的经验。张振华虽然进政治处比我早,但参与大型材料撰写,和我一样,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王股长带着我俩,广泛找干部战士谈话,多次召开不同人员参加的不同类型的座谈会,专心致志、认真细致的调查了解指导员崔汉玉的事迹。对每一个事例、每一个细节,他都认真听,仔细记,一个一个反复进行核实,确保每个事例和细节的真实性。王股长是从师政治部组织科下到团里当组织股长的,号称团政治处第一支笔。他从调查开始,到研究提纲,手把手传帮带。到研究提纲时,他脑子里已经形成了材料框架,有了腹稿。与其说是研究,还不如说是由他直接口授,我俩记录。他胸有成竹,如数家珍,把材料从前至后,叙述了一遍。大标题是什么,小标题怎么写,每段怎样开头,中间用什么例子,说得头头是道,非常详细具体,然后,进行分工,三人分别撰写。他写第一段和导语,张振华写第二段,我写第三段。说实在话,我俩所写的那段材料,都是把他口述变成了文字,然后再交给他进行修改和润色。这是进入机关后,我第一次参与大型材料的撰写。后来,团里把四连指导员崔汉玉树为先进典型,在团召开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经验。之后不久,他被提拔为团政治处保卫股长。(六)星期天,部队正常休息,钱副政委从团卫生队要来救护车,带着我们几个蹲点人员,到驻训地附近的灵武、吴忠和青铜峡县城去赶集,参加当地冬季物资交流会,让大家在辛苦之余,放松放松。后来时间不长,王股长又带我和张振华到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给团支部购买图书。当时,银川市分为老城和新城,中间相距甚远。“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一只猴。”这是当时人们对银川市繁华老城的描述。它虽然有些夸张,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还真实的反映出了当时银川老城的基本面貌。我是第一次去银川。它虽然属于省会城市,但与陕西省会城市西安不能相提并论,也不能与甘肃省会城市兰州一日而语。老城里唯一的一座公园——人民公园也大不到那里去。当时,银川最有名的当属南楼,它是银川当时最具代表的地标建筑,号称银川市的天安门,在当地负有盛名。在银川市新华书店,该店优秀女员工、共青团中央树立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接待了我们。那个年代,正是崇尚英雄,爱慕模范的年月。我们对她十分羡慕。年纪轻轻的就已经戴上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桂冠,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她业务精湛、服务热情、包装技术娴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股长带我俩在她那里给团支部购买了图书,我家里现存的那套《西游记》,就是当时在她那里购买的。
当时,文化市场还没有放开,各种书籍还很缺乏,因此,股长给我俩特别关照,让我俩根据自己喜好,再挑选几本书籍,我俩甚为感激,一致认为不枉此行。那个时候,街道上清一色的是国营食堂,没有私人门店,更见不到小摊小贩。吃饭都要进国营食堂去吃。在一家国营食堂,他们当日供应面条、猪骨头等。当时,面条每碗一毛二分钱,猪骨头每碗一毛五分钱。我们感到稀奇,也感到啃猪骨头划算。这是银川的特色,只有在银川才有这等食物供应。我给王股长说,咱仨每人来一碗猪骨头怎么样?他点头同意。我到售票处,掏了四毛五分钱,买了三碗猪骨头。我仨一人一碗,坐在饭桌上,就低头啃了起来。那个时候,肉食少,人们都爱吃肉。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晚上,我们下榻在自治区人大招待所。那个时候,招待所没有电视,一进招待所,只有睡觉。王股长是个热闹人。他提出每人讲一个故事再睡觉。过去人们所说的讲故事,其实演绎到今天,就是讲荤段子。王股长让我俩先讲,他后讲。不管他咋说,我俩就是想讲,也讲不出来。他一看这情况,只有自己先讲了起来。他讲的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老乡进城,很想解小便。可是,就是找不到厕所。他急得不行,在没人处,掏出家伙,对着墙跟,以撒为快。可是,警察来了,问他干什么?他一看没办法,只好说,我把我的东西掏出来看看。警察一看没趣,低头悻悻而去。讲到这里,他笑了,我俩也笑了。讲完第一个故事,他说轮我讲。我说,我讲不了。他又让张振华讲,张振华也只是挠头。同讲第一个故事一样,他一看我俩不讲,又讲起了第二个故事。严格讲,他的第二个故事与第一个故事差别不大,属于一个类型。如果要说有区别,那就是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小解,第二个故事,就是讲大解。反正我俩不会讲,只能静静的听他讲。谁知第二个故事还没有讲,他先笑个不停。等笑完以后,才开始言归正传。他说,一个老乡进城,大便憋的不行。到处找厕所,就是找不到。我俩一听,不由得也跟他笑了起来。
这时,王股长收起笑容,不紧不慢,又接着讲了起来。因为内急,不管是走在街道上,还是在商店里,他都魂不守舍、东张西望,这儿瞧瞧,那里瞅瞅。他只有一个心思,就是赶快能找到一间厕所,痛痛快快解个大手。他急急忙忙、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样子,引起了警察的注意。警察以为他是个小偷,在寻找目标下手。于是,就把他给盯上了。由于内急,走起路来,他亦步亦趋。警察尾随其后,不敢怠慢,生怕他跑掉。乘警察不备,他一个闪身,快速溜出商店,暂时摆脱了警察的跟踪。他跑进一个小巷,一看四下无人,就很快蹲在地上,舒舒服服拉了一泡。拉完以后,舒服多了,还没有来得及收拾,警察就追了过来。
为了掩盖“罪责”,他顺手把戴在头上草帽取了下来,盖在刚拉的那一堆污物上。警察不知道他耍的是什么花招,跑到草帽跟前,立即趴下。一手按住草帽,一手小心翼翼的从草帽底下伸了进去。唯恐草帽里的那个东西跑了似的。警察伸进草帽的那只手,一下子就抓住“赃物”。这时,他只觉手头一热,热乎乎的东西,粘了一手。
他翻开草帽,细细一看,我的妈呀,咋是喔东西!不说不知道,一说惹得大家哈哈笑。老乡的一泡屎,还正冒着热气,黏糊糊沾了警察一手。真是恶心死人了!警察一时想甩甩不掉,想洗没有水,那个狼狈样就别提了。警察拖着恶心的便手,满街寻找水源,想以最快的速度洗掉这肮脏恶心的东西……讲到这里,把我俩笑得前仰后合,差点把眼泪都笑了出来。那个时候,进城如厕,确实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街道上几乎没有公共厕所。即就是有个厕所,也是臭气熏天。所以,当时人们调侃,到城里上厕所,要跟着味道走。哪里有尿骚味,就往那里去找。后来,政府倡导临街宾馆饭店、商场超市、机关单位厕所,都要面向社会开放,初步解决了群众上厕所难的问题。第二天早上,我们按时起床,到银川大清真寺前的一个羊肉泡馍馆去吃早餐。当时,银川的羊肉泡和陕西的羊肉泡不是一回事,它如同近年在陕西兴起的水盆羊肉一样。王股长带着我俩,在羊肉泡馍馆转了一圈,都没有找到陕西那样的羊肉泡馍。这时,饭馆里一个女炉头,看到几个解放军转来转去,就是不入坐。她把头从伙房里伸出来问道:“解放军,你们想来一点什么?”王股长刚一开口,她就接过话茬,非常热情地说:我一听就知道您是陕西人。是不是想吃你们陕西的羊肉泡?王股长说:就是。女炉头很健谈。她说:我在西安呆过,我的手艺就是在西安学的。我的师傅给我教过陕西羊肉泡的做法。不信,你们几个今天在这里尝尝我的手艺。王股长一听,高兴极了。顺口便道:那好。那你就给我仨做陕西的羊肉泡。女炉头高兴的用不太地道的陕西话说:能行。说到这里,王股长感到言犹未尽。稍微停顿了一会,接着又说道:当兵的人,饭量大,吃的多,我仨都想泡三个馍!女炉头说:没关系。这时,王股长非常幽默的又说:那馍多了,羊肉汤不是就少了!女炉头呵呵的笑着说:你们放心,我给你们一人再加一个拖斗(小碗的意思),一定叫你们吃饱吃好。就这样,在这个饭馆,我仨每人吃了一大一小两碗羊肉泡馍。(七)吃完羊肉泡馍,我们正准备返程。在银川火车站,一个老铁路工人拦住了王股长,悄悄问他:你带的这两个年轻干部有没有对象?这突如其来的一问,还真的把王股长给愣住了。我刚到组织股,个人情况他不熟,张振华在宣传股,个人情况他也不清楚。同时,他也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一个素不相识的路人,突然问起这话?顿时,一个军人的职业感、警惕性油然而生。他问这个干什么?工人师傅视乎看出了他的心思,继续说道:我没有别的意思,想给我们车站行李房一个姑娘找个对象。一听这话,王股长才放心了。因为对我俩的个人情况他不知道,所以也不敢冒然表态。工人师傅非常慷慨,说让我们先到行李房里去看看。他说姑娘小李正在上班,让我俩先看,如果谁有意愿,以后可以写信直接联系。那有这样介绍对象的?王股长没有见过,我俩也没有见过。因为那个时候,军人的名声非常好,人们看到军人,不管了解不了解,都很相信。说完这话,工人师傅递给王股长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女娃的通信地址。王股长接过纸条,装进了自己的裤兜。说到这里还没有完,离上车还有一会时间。工人师傅把我仨带到他家,详细介绍了她的情况。说她是河北人,共青团员,在单位表现不错……当时,那个女娃穿一身蓝色铁路制服,模样长得还可以,个子挺高,也很苗条,留着个长辫子。在青铜峡,相安无事。回到天水以后,我俩找没找过王股长?只有他知道。那个时候,部队与地方相比,要纯洁一些。部队干部从小到大,绝大部分和王股长一样,都很正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值改开初期,干部思想发生了新变化,新提干部退婚率高,有不少未婚妻到部队闹事。当时,不少新提干部,大都是入伍前,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家里定的娃娃亲。也有一部分是入伍以后,因为当了兵,身份变了,地位变了,家里才借此机会,给他定了亲。即就是这样,他们提干以后,摇身一变,看不起未婚妻,嫌农村姑娘土气不般配,不少人提出退婚。部队对新提干部及时进行教育,有效的刹住了这股歪风。青铜峡离银川不远,星期天、节假日,团里也派大卡车,分期分批,拉干部上银川。政治处主任赵仕儒,带司令部机要股长蔡长斌(年入伍,河南人)以及政治处年轻干事一起到银川。▲前排左起:政治处组织股干事闫敬元、作者、通信员小魏。后排左起:保卫股干事孙东运、政治处主任赵仕儒、司令部机要股长蔡长斌。
▲左起:政治处保卫股干事孙东运、作者、通信员小魏、主任赵仕儒、宣传股干事张振华、组织股干事闫敬元。
▲左起:张振华、闫敬元、作者。
▲在银川人民公园,我(左)与战友张振华(右)留影。
那个时候,物资匮乏,干部也穷。基层干部大多数人都没有喝过茅台酒。当时,自治区招待所搞活动,一盅茅台酒两元钱被传为佳话。不少干部去银川,就是冲着那盅茅台酒去的。他们都想在银川去品尝一下茅台酒的味道。推荐阅读↓↓↓?21集团军——永不磨灭的番号?21集团军告别视频《再见,群众路》?61师告别:再见了天水,再见了钢铁红军师?61师战地宣传队重返老山纪实?团“金刚钻”称号的由来及《金刚钻之歌》?团:一天金刚钻,一生金刚钻?团:告别视频《和我在金刚钻营区走一走》?那年,团与18团对调,归建61师?团“铁锤子”称号的由来及团歌?团“钢铁团”称号的由来及团歌?我的一八一团三机连?61师炮兵团的珍贵影像图片合集?61师高炮团——钢铁利箭?61师装甲团——黄河铁骑?再见,21集团军舟桥团?61师高炮团《利箭颂》及其背后的故事?团老山前线战友30年后再聚首?老兵回顾61师血战登步岛?永远的眷恋——我的金刚钻,我的二机连?那一年,我们奔赴南疆?一名红军师老兵勇闯生命禁区的日子?21集团军装甲第十二师?21集团军高炮旅?21集团军炮兵旅?重磅:61师全家福集齐!枚臂章免费送,先到先得!?“金刚钻”的硬核小姐姐,驾着装甲战车来看你了……?刚刚,“金刚钻”、“铁锤子”两兄弟同时被点名了……?“金刚钻”高原驻训的那些瞬间,感动了吗??“金刚钻”又迎来一批新战士?金刚钻的23种连队文化,你还记得吗??“铁锤子”让老装备“脱胎换骨”?红军师原师长尹武平将军?他从“金刚钻”走来,“永”保冲“锋”之态……?金刚钻团战士顾靖小说《钻尖》01?金刚钻团战士顾靖小说《钻尖》02?金刚钻团战士顾靖小说《钻尖》03?清明,一名退伍老兵的哀思?李太忠将军的《老照片》?李瑞《难忘战友情》?白帆《艺海扬帆》?尹武平将军《梦想》?致敬老营房?我在营部当书记的那些轶事?她大声唱出:找个军人嫁给他?拜敬元钢铁利箭,看见你就心潮澎湃?尹武平将军诗三首(朗诵版)?这位著名诗人来自红军师,李太忠将军撰文推荐?21军走出的书画家?首届军旅诗词网络展(第一辑)?首届军旅诗词网络展(第二辑)?首届军旅诗词网络展(第三辑)?首届军旅诗词网络展(第四辑)?首届军旅诗词网络展(第五辑)
《拂晓纪实》栏目长期征稿,征集21集团军所属各单位和个人的军旅故事等。需是原创作品,未在其它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ianbaoshua.com/mbspz/9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