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觉醒年代》
在央视一套全部播完
豆瓣评分9.0以上
《觉醒年代》为什么广受欢迎?
这部剧的成功之道在哪里?
近日,《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
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
谈了创作体会↓↓↓
电视剧《觉醒年代》想回答什么
记者:您曾长期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是党史研究专家,您担纲编剧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播出后就获得很高评分。请问这次,您为什么选择创作《觉醒年代》这样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
龙平平:电视剧《觉醒年代》剧本是我年10月开始写作的,到年5月完成,历时近6年,前后修改了9次。
我年研究生毕业后就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一直研究党史。在参与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创作之后,我就萌发了要写一部既全面客观,又有思想深度、高尚情怀和生动故事的全景式反映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过程的电视剧的想法。
幸运的是,我的这个想法踩到了新时代的点子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他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听到这个话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不就是这部电视剧要表达的主题吗?这部电视剧不就是想说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来历和初心吗?它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初心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初心?今天的中国人应该知道并且牢牢记住这段历史和这份初心。
所以我要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给这部电视剧注入了灵魂与活力。
记者:您想通过剧里的人物故事来回答什么问题?表达什么主题?
龙平平:可以明确地说,创作这部电视剧,是想回答: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是哪些人搞起来的?当初,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当初的选择对不对?
为什么要回答?因为现有的答案中还有一些没有讲清楚的地方,也有一些违背客观事实的错讹。
比如,说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许多文艺作品总是有意无意地淡化党的主要创始人的作用,片面地夸大其他一些人的作用;说到中国共产党的由来,人们往往习惯于只说到石库门和红船,而不去追寻这条红船是从哪里驶过来的。
年,在党的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主席说过,陈独秀是有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创造了党,将来我们修党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毛主席的这个话距今已经76年,还没有一部文艺作品把陈独秀的这个功劳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
我也曾经在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做过调研,很少有人知道赵世炎、邓中夏、陈延年、陈乔年、蔡和森、俞秀松、何孟雄。这些民族精英都是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20多岁就慷慨赴死了。这才几十年,人们就不知道他们了。这不是一个大国大党应有的状态。这部电视剧,就是想让大家特别是青年都知道他们,不能忘了他们,要永远地纪念和缅怀他们,以他们为榜样。
北大红楼新闻纸阅览室(第二阅览室),毛泽东曾在此工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最初的酝酿,是在北京,北大的红楼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发源地。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大,发表了重要讲话。年视察时,他讲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著名活动家,正是在北大工作或学习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是北大的骄傲,也是北大的光荣。”他还说:“从五四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是划时代的。”这就把源头和今天的关系都讲清楚了。
《觉醒年代》以事实为依据,把北京大学作为电视剧的叙事中心,展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这个主题。
特别是今天,社会主义中国的蓬勃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一百年前先哲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使得剧本在展现这个主题的时候理直气壮。
剧本中,我特意安排了胡适和李大钊的一场辩论——
胡适责问李大钊:社会主义是德国人发明的,德国人都不信;法国人按照社会主义理论搞巴黎公社,失败了;英国人欧文在美国搞社会主义试验,破产了。社会主义就是一个骗局,你们凭什么说它能救中国?
李大钊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相信,社会主义绝不会欺骗中国!
我想,今天的青年人在荧屏上听到李大钊这句话时,应该是感同身受的。这就是这部电视剧的主题。
描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礼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觉醒年代》讲述的时间段并不长,但这段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分水岭,波澜壮阔,故事很多。您是怎么“排兵布阵”的?
龙平平: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时间段从年到年,共6年。选择这6年,是反复琢磨的。
这6年,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一战”结束和巴黎和会确定的凡尔赛体系架构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格局;俄国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件事,影响甚至主导了整个二十世纪世界的走向。
这6年,中国国内相继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三件大事,真正打开了中国从封建走向民主、从农耕传统走向现代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阀门。
写这6年,实际上写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礼。今天中国的一切,皆是从这6年衍生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说:五四精神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
我创作《觉醒年代》,想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三件大事,构成整个电视剧的主体。三件大事是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关系。只有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现,才能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由来。
《觉醒年代》讲述这6年,用的一条贯穿线是《新青年》杂志。它以年《青年杂志》问世到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
剧中展现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件大事,都是由《新青年》的这一群人发动起来的。《新青年》的这些人贯穿6年三件大事的始终。这就决定了这部剧反映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
记者:这部43集的电视剧,很大一部分展现了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中华民族的一次觉醒,您的重笔讲述,与剧名《觉醒年代》契合?
龙平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过,新文化运动如同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成为社会革命的引擎。电视剧《觉醒年代》全景式展现新文化运动,是其一大特色和新视点。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是舶来品,不是中国产的,是从外国引进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这样一个古老落后的东方大国,是没有条件搞社会主义的。陈独秀、李大钊这些人为什么要接受马克思主义,他们是怎样找到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这就得从新文化运动说起。
陈独秀办《新青年》,按他的话说,就是要“帮助中国人实现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所谓“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就是伦理的觉悟、道德的觉悟,实际上是文化的觉悟。
在陈独秀看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的觉悟分三步:
第一道觉悟是魏源、李鸿章这些人认识到技不如人,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就有了洋务运动、北洋水师;
第二道觉悟是从康有为到孙中山,认识到制度不如人,主张改良与革命,这就有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这些都没有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
所以陈独秀认为,技术不行、制度不行,归根到底是人不行,人的素质不行,实际上是文化不行。
年他从日本回国,就下决心“20年不谈政治”,专心办一本杂志,提高中国人的素质,通过改造国民性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他在创刊词《敬告青年》(点开可看全文)中首次树起了“赛先生”和“德先生”即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提出:造就中国的新青年,唯有以科学和民主并重。凡违反科学与民主的,哪怕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
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新青年》倡导科学与民主,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介绍引进国外新思想;二是反封建,批判正统的封建文化思想,就是所谓的打倒孔家店。这其中,抨击旧文化、倡导新文化是中心环节。
提倡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重要人物,他们当时采取的是一种极端的方式,包括对儒学的态度、对汉字的态度,对文化传统的态度,今天来看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是必要的,而且是持续发酵的。特别是他们的反封建,是从社会生活和需求入手的。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列举出旧文学八大弊病,提出中国文学改革八个方面的主要问题。陈独秀的《论文学革命》,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他们都提倡白话文、拼音、标点符号,等等。这些都契合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型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普遍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ianbaoshua.com/mbsfzi/8467.html